學習「經驗」就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,實用主義者杜威博士(Deway)認為,任何知識都包含有行動的因素,沒有行動就不會有知識;因此我要把「課程」和「兒童的經驗」結合起來,讓學童「從做中學」。這一節課的設計(105年2月22日),經由先前「1-1認識槓桿」、「1-2槓桿施力的測量」的實驗探索,進一步將科學生活化,以日常生活中的槓桿「工具」為題材,透過觀察、實驗與討論等方式進行科學探索,將學習到的「科學概念」套日常生活工具上,最後再以「實做評量」做為檢核的參考:每個孩子必須以木條、螺絲創作槓桿工具─「開瓶器」。
|
自製開瓶器 |
|
校長公開授課─生活中的槓桿原理 |
老師自發參與教專評鑑,校長沒有理由不參加!感謝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夥伴老師的觀察、指教、回饋與建議,讓我有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,也強化自己的教學優勢。在這一節課我的優點(或特色)包括:
(1)對單元教材嫻熟,並能夠引導孩子從生活經驗出發,整合教科書裡的科學概念,進行生活中的科學探究。
(2)教學使用的「器材」,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工具,剪紙剪刀、縫衣線剪刀、長柄花木剪、斜口鉗、指甲剪、鑷子、開瓶器等。
(3)不斷以「關鍵字卡」幫學童複習或是歸納「槓桿原理」的概念:支點、施力點、抗力點、施力臂與抗力臂等。
(4)讓學童動手做,並以創意思考進行科學知識的實踐,有3位學童成功應用「槓桿原理」自製開瓶器並打開可樂瓶蓋。
|
校長公開授課─生活中的槓桿原理 |
|
校長公開授課─生活中的槓桿原理 |
|
校長公開授課─生活中的槓桿原理 |
|
校長公開授課─生活中的槓桿原理 |
|
探索生活中的槓桿工具 |
|
自製開瓶器 |
然而,經由自己的省思與夥伴的觀察回饋,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有:
(1)擔任校長、並未排課,於是開學初即商請以該班進行教學觀察,雖然試著與導師溝通孩子的學習狀況,在實際授課時,對孩子學習風格的掌握仍舊顯得有些落差。
(2)課堂一開始即面臨資訊設備操作的不順暢,一是電子白板介面的敏感度,二是電腦本身的執行速度,因而耽誤了部分時間。
(3)部分學童對於「施力臂」與「抗力臂」的長短,如何影響省力或費力的程度,似乎不太嫻熟?因此在實驗、討論上花費許多時間,也因此耽誤原訂教學計畫的時程。經過了解,本節課之前,原任課教師完全沒有讓孩子進行實驗操作,習作裡的實驗記錄欄位亦都是空白未填寫;學童在槓桿原理的基礎需要再加強。(105-03-29)
|
自然與生活科技動手做─自製開瓶器 |
|
自然與生活科技動手做─自製開瓶器 |
|
自然與生活科技動手做─自製開瓶器 |
|
自然與生活科技動手做─自製開瓶器 |
|
自然與生活科技動手做─自製開瓶器 |
|
自然與生活科技動手做─自製開瓶器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